做中學,學中做
曾有人問過鄧學中:「你當年是基於什麼理念創設生活工場?」
他哈哈大笑,回答得很坦白:「說實話,我最初只是為了謀生,並不是有什麼偉大的理念,後來因為愈做愈大,才去邊做邊學。」
八年前,他絕對不能體會出這個道理,理念都跟著人生經驗而產生,都是一點一滴慢慢累積,很可能在八年後,他又會有新的想法冒出來。
剛開始,鄧學中絕對不會想到生活工場竟然會變成今天這個樣子,而是經過蛻變。鄧學中相信,再過十年,它的面貌還是會變。
鄧學中總是把一句話掛在嘴邊:「我的人生真的是『做中學,學中做』。」他的確是在貫徹執行這句座右銘。
這一路走來,鄧學中一直很慶幸生活工場在幾次轉型的過程中,始終專注在自己核心的零售領域,放棄了原本批發與貿易的業務,這是他最關鍵的決策。
八年來,一些競爭者陸續在市場中消失,因為他們的樣子始終沒變,沒有發展出自己獨有的風貌,甚至於還倒退。
成功不是停留在一個靜止點,一個企業必須持續灌溉,要不斷地注入新的養分,才能維持旺盛的生命力,讓它變成一個有機的生命體。
一九八○年代,日本出現無印良品,做得很成功,在日本一共有超過兩百家門市,營業額超過一千億日幣,在日本零售市場造成很大的震撼。
台灣曾有人引進無印良品,但發展到後來做的不成功,因為商品的研發與改進做得不好,碰到瓶頸,此外,通路也是問題。
有人說,生活工場是仿照無印良品的路線。鄧學中反對用「抄襲」,而是喜歡用「改進」,因為,別人成功的經驗無法全盤移植到自己身上。
台灣有太多人喜歡抄襲,思考比較功利,幾乎都是一窩蜂,看到哪一行賺錢,就拚命開店,譬如滿街都是賣蛋塔、珍珠奶茶、拉麵……,而總是在一陣熱潮之後又迅速在市場上消失。
包括全球最成功的咖啡零售商星巴克,也有人在抄襲,但是,做的是否能比星巴克更好?沒有,頂多是做到五○%或六○%的皮毛而已。
有了星巴克成功的模式在前,鄧學中自我期許說道:「也許有那麼一天,生活工場走出自己的風格與經營模式,成為大家爭先效仿的對象,大家甚至會說﹕『某某店很生活工場!』」
生活工場的特色在哪裡?
做一個品牌,不僅是產品的改善,包括店裝的改良、形象的修正,一定要瞭解本土需求及文化差異在哪裡,不是只會抄襲。
生活工場做到本土化與差異化,深入瞭解台灣消費者的行為與需求,再回頭改善商品內容和屬性。
很多人問鄧學中:「生活工場的特色在哪裡?」
他一慣地回答:「它的特色是自有通路與自有品牌的結合,在台灣目前很少有人走出來。」
很多零售業都是擁有通路,但缺少自有品牌,像便利商店、連鎖書店、特力屋等等,都是銷售通路,但販賣的產品都是別人的。在國外,生活型態商店(life style shop)必須有自有品牌才能表現自己的風格,從產品的設計開發到形象都必須統一。
大家都在談創新,創新就是無中生有,否則怎麼能叫創新?
生活工場的門檻會愈做愈高,進入障礙會更難,譬如,生活工場有能力出版自己的雜誌,接近一○○%都是自有商品,這就是一個很高的門檻,要做到這點必須達到一個經濟規模,累積出一個量,這不是一般的通路能做到的。有些通路發展自有品牌,但比例過低故而被市場淹沒,這是很可惜的。
而身為企業CEO,必須隨時思考企業的優勢與獨特性,築高入行的門檻,讓競爭者很難跨入,這點正是鄧學中努力要達成的目標。
生活工場的商業模式獨一無二,在台灣找不到另一個可以相提並論的的企業。譬如,一般提到7-ELEVEN,馬上想到全家、福客多、萊爾富……,都是相對性的。自創品牌真得很難,生活工場的價值即在於此,沒有可比擬的。
有人拿生活工場和IKEA並論,鄧學中不表同意:「那是不同的模式,對我來說,IKEA的門檻就很高,生活工場很難跨進去,它是一個大型店,涵蓋家具、家用品的大賣場。」
生活工場不完全是家居用品,而是更多的生活用品,譬如手錶、衣服、文具、沐浴用品……,這些在IKEA都沒有,和生活工場的功能重疊性不到三○%。
此外,生活工場是主動走進每一個鄉鎮去貼近消費者,IKEA是定點的服務方式;在經營態度上,生活工場非常友善,它會為了台灣的消費者去開發商品,IKEA則是以全球的觀點去思考,它九○%的市場是在歐美,是以白種消費者為主,強力駐進北歐的居家生活型態,不可能為了一○%的黃種消費者去開發商品。
他舉了一個例子,譬如到美國逛超市,那些碗、盤固然很好看,但是功能就不對。盤子是符合西方人用餐的習慣,西方人用大碗拌沙拉、不用筷子,但中國人是用小碗吃飯,喝湯用調羹,日本人喝湯則不用調羹,很多生活細節都不一樣,這是比較難跨出國界的一部分。
就像台灣的生活工場若是移植到美國去,也許只能落實到華人的生活模式裡,但是要成為大眾化連鎖通路的成功機率並不高,畢竟,生活形態的產品是有國界的,這和流行商品不同。
不斷更新的生命力
鄧學中有個明顯的的個性「先做了再說」,做了之後再去做調整,而這也是生活工場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,大膽嘗試,勇於創新,每一季都在變。
台灣大概是商品最短命的市場,消費者非常喜新厭舊,對任何東西很容易厭倦,產品的壽命平均不會超過一年,迫使零售商必須緊緊跟著消費者的脈動,機動性與變化性要變得很強、很快,產品開發能力是勝敗關鍵。
鄧學中加重語氣說:「生活工場能持續到現在,不知調整了多少次,幾乎每隔三個月就有新動作,每隔半年就等於重新『翻』了一次,速度好可怕!」
這種不斷更新的生命力往往是別人無法做到的。
鄧學中最愛舉一個例子。光是生活工場的賣場大概就可以分為四代,一代一代都不相同,天母門市和環亞門市就很不一樣,產品、貨架、店裝都不斷在變,唯有這樣變,才能與消費者產生互動。
以零售市場居於領導流行的服飾業為例,就是不停地在變,春夏、秋冬,每半年就要更新,always fresh(永遠新鮮),生活用品更新的速度不若服飾業那麼快,但也是要經常推出新產品,至少要做到每週的櫥窗都不一樣。 ...摘錄自第7章